长于明清史研究的上海学者吴仁安,在80年代中期转向家族史的研究。经过七八个春秋的潜心钻研,最近写出一部50多万字的《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》(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)。该书着重记叙明清时期一批上海地区望族名流的生平和门祚,论述其盛衰消长的原因和社会影响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地区明清时期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的轨迹。
家族史的研究,由于资料极端零散,搜寻不易,具有相当大的难度,被许多人视为畏途。但作者知难而进,不辞辛劳,不避寒暑,跑遍了上海市区和各郊县的图书馆、档案馆、博物馆,查阅114部家乘、族谱、年谱和许多方志、笔记、文集,寻访不少明清上海名流的墓地、故宅和园林,并遍访各门望族的后裔,从而搜集到大量资料。因此,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、翔实生动。
封建社会的谱牒,往往多有攀龙附凤、沽名钓誉和避讳溢美的不实之辞。由于年代久远与朝代更替,不少望族名流的生平门祚,在诸多史籍中往往众说纷纭,歧疑迭出。这些也为家族史的研究增加了难度。作者依靠自己多年炼就的考证功夫,注意对搜集到的谱牒资料进行审慎的甄别、辨析和考订,力求做到去伪存真。对歧疑迭出的一些问题,如董其昌的籍贯和家世,施所蕴考中武举的年代,徐孚远、夏允彝的死事,林景与林有麟是父子还是祖孙,夏完淳是否由于“吴帅之叛,词连捕杀”而死等等,作者经过认真的考证,并援引确凿资料,纠正了史籍记载的讹误。这就使得本书的论述,奠立在扎实牢靠的基础上,真实可信。
本书的写作,广泛吸收了历史学、社会学、家庭学、方志学、谱牒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,并交叉使用静态分析、动态考察、个案剖析与整体综论等多种研究方法,对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望族名流历史作用与影响的评价比较公允,对这些望族名门类型、特点及其盛衰消长原因的论述也较深入。其中不乏独到见解。例如,作者指出,明清上海地区望族的身份和社会地位,“必须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去取得和维持”,故其门祚一般都不长。在官宦世家、豪门右族和文化世族等几种主要类型中,文化世族尽管可能受到政治经济地位兴衰消长的影响,但他们在特定文化氛围熏陶下的积累,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显丰厚,愈显优势。因此,“文化世家不仅呈现人才辈出的现象,而且其门祚也要比那些豪门右族、官宦世家的门祚长些”。影响望族兴盛的诸多深层因素中,先天的优生和后天的优教是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”,而“子孙后裔的不肖”、“战争破坏”、“政治动乱和政治变动”,则是导致望族衰落的主要原因。这些见解,都给人以启迪。